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五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悟空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中的办公管理具有强大的协同办公能力,并且与自身的CRM业务紧密结合,主要包括日志管理、公告管理、日程管理、任务管理、自定义审批流管理等。让业务与人紧密连接,相互促进,让业务人员围绕业务高效协同。在办公模块的左上角,点击「快捷操作」的按钮。将鼠标移至到 「快捷操作」按钮处将会显示:日志、审批、任务、日程、公告的快捷按钮,点击相对应的快捷按钮,可以快速新建对应的模块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将存储于系统的数据库中 ,同样,悟空CRM客户管理功能模块,用户添加的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线索和商机信息等,都存储于系统的数据库当中。这就是CRM依赖的技术手段之数据库技术的现实使用。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
数据库发展阶段
数据库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高级数据库阶段。
1. 人工管理
20世纪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个阶段由于还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程序员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其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改变时,用户程序就必须重新编制。由于数据的组织面向应用,不同的计算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使得不同的应用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很难维护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一致性。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 计算机中没有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
(2) 数据组织面向应用,数据不能共享,数据重复。
(3) 在程序中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与程序不独立。
(4) 数据处理方式——批处理。
2. 文件系统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操作系统(文件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如硬盘)的出现,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而操作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数据以文件为单位存储在外存储器,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文件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脱钩,程序和数据分离,使数据与程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在外存储器上,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
但由于数据的组织仍然是面向程序,所以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而且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扩充,数据逻辑结构的每一点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由于文件之间互相独立,因而它们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操作系统不负责维护文件之间的联系信息。如果文件之间有内容上的联系,那也只能由应用程序处理。
3. 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提供更高的数据共享能力,同时要求程序和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不涉及数据的物理结构,也不影响应用程序,以降低应用程序研制与维护的费用。数据库技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数据库技术有如下特点。
(1) 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形成综合性的数据库,为各应用共享。
(2) 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而且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3) 数据冗余小,易修改、易扩充。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处理要求,从数据库中获取需要的数据,这样就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存储,便于增加新的数据结构,也便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4) 程序和数据有较高的独立性。
(5) 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和使用数据库。
(6) 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并发控制。
从文件系统发展到数据库系统,这在信息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文件系统阶段,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因此程序设计占主导地位;而在数据库方式下,数据开始占据了中心位置,数据的结构设计成为信息系统首先关心的问题而应用程序则以既定的结构为基础进行设计。
4. 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数据流、Web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每隔几年,国际上一些资深的数据库专家就会聚集一堂,探讨数据库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新技术焦点。
5. 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3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3种不同角度。
1) 物理数据层
物理数据层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储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2) 概念数据层
概念数据层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储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3) 逻辑数据层
逻辑数据层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6. 主要特点
(1) 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2)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3) 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4)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及数据间的联系。
(5) 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6) 故障恢复。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悟空CRM产品更多介绍:www.5kcrm.com